Search

文化衝擊 ── 在日本住山屋的經驗,是我許多寫作靈感的源頭。就如同公共議題一般,若始終待在同一個環境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文化衝擊 ── 在日本住山屋的經驗,是我許多寫作靈感的源頭。就如同公共議題一般,若始終待在同一個環境裡面,就很難拉出討論的空間。

我最初幾年爬山的時候,曾在某避難山屋裡被別團嚮導一聲吆喝「起床」驚醒,迷迷糊糊一看手錶,離起床時間還有3小時 ... 然後就是聊天、整理裝備的噪音,再也睡不著了。百般無奈之下,只好走出山屋去上廁所透透氣,還得捏著鼻子忍耐惡臭,揮手驅趕蒼蠅。

當時身為新手的我,認為在臺灣爬山就是如此。既然沒人管我喜歡或不喜歡,山友們看起來也都習以為常,那只能試著去習慣了吧?

.

但在日本的山小屋裡面,身處人人自律的環境,實在很難不受影響。

除了用餐時間之外,大家在餐廳/交誼廳裡聊天都會壓低音量,凌晨起床的時候也都盡量輕手輕腳,保持安靜;除了在山莊購買的東西之外(例如啤酒),垃圾通通會自己帶下山。(順帶一提,我都是冬季人少的時候去,夏季時日本山屋也可以擠得很驚人,例如富士山一帶、北岳山莊等)

我才發現我們要追求的應該是「正常」,而不是忍耐與習慣。

.

所以呼籲民眾爬山不要亂丟垃圾、遵守山屋禮儀云云,否則如何如何,其實只是表層。問題的核心,還是在於豎立一種登山的好品味。

明知周末連假熱門路線一定爆滿,何必自找麻煩?不如查詢郊山古道的資訊,於先民行走的原始山徑上追憶當年。當天候擾亂登山計畫,與其一意孤行撞白牆,不如窩在家裡讀幾本跟山有關的好書。山屋裡的大哥比誰百岳爬得多講得口沫橫飛,不如微笑以對,因為你瞭解那一套價值觀的起源,不會再覺得慚愧或被冒犯了。

.

有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,不妨稍稍改動一下:

「先成為一個人,再成為登山人。」


Tags:

About author
進入社會數年之後,受「臺灣人一生一定要做的三件事」影響,我以菜鳥之姿跟團登上玉山主峰。那是個天空異常清朗的一月天,日出雲海的美景深深地撼動了心靈,也讓我萌生完登百岳的念頭。 奈何工作忙碌,難得空閒,我逐將這份熱愛轉向了山域歷史、人文與政策,但不久後就發覺臺灣人其實非常缺乏這方面的資訊。於是呢,我創立了以「城市山人」為名的個人媒體,盼望自己能為心愛的山林略效棉薄之力。 我只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山友和都會白領,但我相信透過不懈的努力,一定能讓環境變得更好。
居於城市的我愛爬山,也愛寫山,但不是自然景物與行程紀錄,而是山與人的關係。
View all posts